2015/08/03

歐洲婚禮大不同【刊於聯合報】

本文刊於聯合報 / 2015.08.03

歐洲婚禮通常由接待會、教堂或市政廳、晚餐、舞會等部份組成,全程至少為十個小時以上。我幸運地分別在荷蘭、法國與葡萄牙參加過五次婚禮,見識到不同婚宴習俗,也看到歐洲人不同的民族性。

首先是婚禮的規劃,精打細算的荷蘭人,通常依親疏遠近邀請賓客,只有最重要的人才會全程受邀,次之是教堂觀禮和舞會。因為婚禮通常是新人出資,所以受邀的賓客也是新人決定,所以絕對沒有父母的朋友或政要。我好幾次覺得,原來我在新人心中的地位,比他們的姑姑、叔叔還高呢!奇妙地是,我曾看過有客人受邀參加接待會,卻沒受邀晚餐,所以中間他還得離席再回來,我可以理解這是預算考量,但還真不習慣呢!法國和葡萄牙則和台灣一樣,所有賓客一視同仁。

其次是守時的概念,開席時間在台灣很難琢磨,到底要如何不失禮又不會餓肚子空等許久呢?準時的荷蘭人,當請帖寫著七點鐘時,他們其實是預期你早到幾分鐘,找好位置坐下,準時歡迎新人七點進場。守時觀念越往南依次遞減,兩場在法國與葡萄牙的婚禮,我們都提早到,結果法國小鎮的教堂竟然還空蕩蕩,連可以問的人都無;在葡萄牙的教堂,則有新生兒還在受洗!兩場婚禮都至少遲了一小時以上,他們說沒辦法,客人都習慣遲到啊!

再來,教堂儀式也不同,我在荷蘭參加的基督教婚禮,牧師會說些新人的故事,介紹他們如何認識、新郎如何求婚等等,還有領唱和搖滾風味的樂團,大家一起唱歌祝福新人。相較於天主教婚禮,宗教氣氛較不濃厚。法國與葡萄牙的天主教婚禮,神父穿鑲金邊的白袍,高高在上的主持儀式,他每講到ㄧ個段落,大家還要齊聲回應「阿門!」。我很喜歡法國和葡萄牙的習俗,當新人成為夫妻步出教堂時,賓客會灑花瓣以為祝福,新人在繽紛的花中親吻,那畫面極美,傳統上是灑米粒,但米粒打到很痛,所以今日多改為花瓣了。
最後就是個性了,荷蘭人比較冷靜自制,婚禮絕少有喧鬧聲;越往南部的人越熱情奔放,不管新人說些什麼,來賓都會大聲鼓譟附和,熱鬧非凡。我最喜歡葡萄牙的一個習俗,只要有人開始叮叮咚咚敲擊酒杯,新人就必須親吻直到敲擊聲結束,當天新人們至少親了二十次,新娘還偷偷跟我說還好而已,她本來預期更多呢!

歐洲婚禮的共通點是都很長,讓新人能盡情享受這一天。歐洲新娘稍比台灣新娘幸福些,因為一定吃得飽,也不必趕著敬酒換衣服,她們是一件白紗從頭穿到尾,畢竟買件婚紗很貴,又只穿這一天,當然要物盡其用囉!與台灣一頓飯上十道菜的婚禮相比,歐式婚禮最講究的也就是三道菜,但酒水無限供應,所以我們「重吃」,歐洲人「重喝」。

 
婚禮上被請來娛樂小孩的女孩,讓媽媽們能休息下,真貼心!
花園的葡萄棚架,長桌盡頭是隻烤豬,葡萄牙人真享受,婚禮足足從中午12點到午夜!

  
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044/1095158